首页 > 新股 > 正文

时空之星 | 腾讯红杉押注的AI独角兽!“数字人第一股”硅基智能赴港递表

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就2024年提供数字人智能体解决方案产生的收入而言,硅基智能在中国所有数字人智能体提供商中排名第一,市场份额高达32.2%,全球排名第二。

10月31日,南京硅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拟在香港主板上市,招银国际、星展亚洲为其联席保荐人。

这意味着,港股市场即将迎来“数字人第一股”。

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就2024年提供数字人智能体解决方案产生的收入而言,硅基智能在中国所有数字人智能体提供商中排名第一,市场份额高达32.2%,全球排名第二。

此次IPO,硅基智能计划将募资用于持续加强研发能力、营销及推广、全球范围内的收购及生态系统的合作等。

成立于2017年的硅基智能,在资本市场上可谓“宠儿”。

招股书显示,自2017年12月至2025年6月,该公司顺利完成8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:腾讯、招银基金、国新基金、海松资本、中财奇虎、红杉智盛、澎湃资本、和君资本、浦信资本等。

其中在2019年的B轮融资中,腾讯独家投资约1.15亿元;在2020年的C轮融资中,腾讯携手海松资本等合计投资约3.37亿元。

就在今年5月,硅基智能刚刚获得嘉兴高新2亿元新投资。

IPO前,创始人司马华鹏直接持有硅基智能26.54%股份,并通过控制股权激励平台嘉兴硅语持股10.28%,合计控制36.81%股份,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。

此外,腾讯合计持有硅基智能16.59%股份,系第一大外部股东;招银基金紧随其后,合计持股11.81%;国新基金合计持股6.80%;嘉兴高新持股6.35%;海松资本持股5.89%;红杉智盛持股为2.97%。

招股书数据显示,2022年至2024年,公司连续3年处于亏损状态,期内亏损分别为1.11亿元、9591万元、1.12亿元,三年累计亏损超3.18亿元。

营收方面,硅基智能从2022年的2.23亿元,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6.55亿元。2025年上半年,公司录得收入3.26亿元。

硅基智能已于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。

2025年上半年,公司期内亏损为829万元,相比往年同期大幅收窄。经调整净利润为529万元,成功实现扭亏为盈,经调整净利率为1.6%。

从收入结构看,硅基智能的营收主要来自硅基智能语音、硅基数字人视频、硅基数字人直播及硅基数字人智能交互,客户主要为大客户。

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,硅基智能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6.4%、57.7%、78.9%、87.5%,其中最大客户(一家领先电信运营商)贡献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6.6%飙升至2023年的64.4%。

硅基智能的业务核心是其创新的“硅基劳动力”概念。

公司认为AI不仅是一种工具,它还可被视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力。于是,硅基智能把这种数字劳动力创新性地起名叫做“硅基劳动力”,使其区别于“碳基”人类劳动力。

“硅基劳动力”一词亦直接启发公司的命名,“硅基智能”正体现此基础理念。

招股书显示,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,该公司已向电信、金融、医疗、教育及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逾8万个硅基劳动力。

2023年,司马华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,在硅基智能成立之初,他设立了三个目标,其中之一就是 “到2025年为全球提供1亿硅基劳动力”。

在技术层面,硅基智能构建了从语音识别到多模态交互的完整技术栈。公司拥有145项授权专利(含21项美国发明专利),自主研发的炎帝大模型已完成网信办备案。

2025年8月,硅基智能开始通过提供硅基全自动内容生产实现收入。此项先进AI服务,标志着该公司硅基劳动力解决方案已从AI Copilot模式演进至AI Autopilot模式。

通过输入小说或剧本概要,硅基智能的硅基劳动力解决方案能够全自动生成完整视频内容,包括角色、场景、对话、旁白、字幕、音效及视觉特效。

当前,中国AI数字人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。

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,2024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约41.2亿元,较上年增长85.3%。分析师预测,2025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9.1亿元,2029年达到250.5亿元,2024-202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3.5%。

与此同时,中国AI数字人行业也正处于投融资活跃期。

IT桔子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AI数字人相关投融资事件数量达33起,投融资金额达到110.56亿元,创历年新高。2025年1-5月,中国AI数字人相关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分别达到20起和24.45亿元。

根据灼识咨询数据,2024年全球数字人智能体市场规模41亿元。尽管预计2030年中国市场将达155亿元,短期内市场需求尚未达到“百亿级”规模。

不同行业对数字人的需求差异较大,金融、电商等领域落地较快,而医疗、教育等专业领域因合规要求高、场景复杂,规模化推广难度较大。

此次赴港IPO,将为这家AI独角兽提供更充足的弹药,在全球数字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。

数字人智能体行业虽处于快速增长期,但仍面临技术落地与商业化的双重挑战。

新时空声明: 本内容为新时空原创内容,复制、转载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本内容,须注明来源“新时空”或“NewTimeSpace”。新时空及授权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,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。本內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交易风险自担。

新时空
×
分享到微信

打开微信,使用 “扫一扫”,分享到我的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