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中国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再度迎来一波高峰。根据证监会最新发布的《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》,9月1日至9月26日期间,共有44家企业提交备案申请(8月同期27家),其中绝大多数选择香港联交所作为上市目的地,反映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持续吸引力。
从备案类型来看,直接境外上市仍为主流,共有34家企业选择该路径;间接境外上市(即通过境外主体上市)有6家;另有4家企业申请“全流通”安排,旨在将境内未上市股份转换为境外上市流通股份。整体备案状态显示,大部分企业材料已获接收,少数企业因需补充材料而处于“补充材料”状态。
行业分布广泛,科技、医疗、新能源成主力
本次备案企业覆盖多个关键行业,体现出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转型升级趋势。生物科技、医疗健康类企业表现活跃,如迈威生物、天辰生物、甫康生物等;新能源与环保科技企业也占据重要地位,如思格新能源、荣联再生科技、双登集团等;此外,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企业同样踊跃,包括芯碁微电子、云天励飞、赛美特等。
这些企业的集中备案,不仅反映了相关行业在资本市场的热度,也凸显出政策支持背景下,科技创新类企业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的战略意图。
中介机构格局稳定,头部券商与律所占据主导
在保荐人及主承销商方面,中信证券(香港)、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、海通国际、华泰金融控股等中资券商表现活跃,与国际投行如摩根士丹利、J.P. Morgan、花旗环球等共同参与多家企业的上市筹备工作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资券商在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的比例显著提升,显示出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不断增强。
境内律师事务所在备案过程中也扮演关键角色。竞天公诚、金杜、中伦、嘉源、汉坤等知名律所频繁出现,为企业提供合规辅导与法律支持,保障备案流程顺利推进。
香港联交所为主要上市地,纳斯达克偶有亮相
在拟上市地选择上,除一家企业(Mingde Technology Limited)计划赴纳斯达克上市外,其余43家企业均选择香港联交所。这一趋势表明,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,仍是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平台。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,香港市场兼具制度灵活性与投资者认同度,为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融资环境。
备案节奏加快,监管审核趋严但仍保持高效
从接收日期来看,9月上旬备案数量较为集中,中下旬则保持平稳节奏。备案状态中“已接收”占绝大多数,说明监管部门在处理大量申请时仍保持较高效率。然而,也有部分企业因材料不全或需进一步说明而处于“补充材料”状态,如迈威生物、轻松健康集团、思格新能源等。这反映出监管机构在鼓励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同时,也对信息披露和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境外上市制度持续优化,企业融资渠道拓宽
随着中国证监会近年来持续推进境外上市备案制改革,企业赴境外上市的路径更加清晰、流程更加透明。特别是对科技创新、绿色经济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企业,境外融资渠道的畅通有助于其提升国际竞争力,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。
未来,随着中美审计合作持续推进、香港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深化,预计将有更多企业选择境外上市作为重要资本战略。同时,监管机构也将进一步完善备案管理机制,在促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同时,防范跨境金融风险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新时空声明: 未经授权,不得复制、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内容。新时空及授权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,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。本內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交易风险自担。